【中文感想】民族主义视角下“慰安妇”之“耻”?(上)–线下放映活动有感

大家好,我是femizemi的工作人员shiraishi。今年夏天,femizemi做了“用中文谈女权”的第一次正式线下活动。第一次活动我们以二战时期日军性暴力受害者,即广为人知的“慰安妇”议题为主题,进行了相关纪录片放映并且讨论。

感想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当日的线下放映活动及讨论,下篇以民族主义为轴介绍相关文献并强调连带的重要性。

自1991年韩国的金学顺女士首次指控后,东亚各地的受害者们也逐渐发声,“慰安妇”议题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受害者们的连带跨越了国界,是一场在网络还并未普及时的#Metoo。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尼……即便在中国国境内,也有受害者分布在山西,海南等地。

导演米田麻衣在海南拍摄了纪录片,记录了海南阿婆们的故事。

线下放映活动—海南阿婆的日常

8月20日下午,在Femizemi开办了纪录片《阿婆四季》《Gau Dien 海南阿婆》的放映会。此纪录片在网络上并未公布,导演米田麻衣在摄制纪录片后,基于纪录片当事人已离世,或对其家人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原因,遵循“放映时导演本人一定要在场”的原则。

片中有海南阿婆的方言讲述,导演在现场帮助大家理解放映内容。大约一小时的纪录片放映后,现场就放映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放映内容大致分为两个主题:海南阿婆们的生活日常(即片名的“四季”)和海南阿婆们参与诉讼(“海南岛战时性暴力损害赔偿等请求诉讼”)的经历。

米田导演的纪录片与作为“勿忘国耻”的“耻辱”性叙述的不同点在于,许多关于二战时期日军性暴力受害者(中文圈内通常被简单描述为“慰安妇”,出于当事人对“慰安”一词的否定,涉及当事人态度时采用“二战时期日军性暴力受害者”,涉及议题设定时使用“慰安妇”)的生活细节得到表现。

“勿忘国耻”式的叙述中偏重于当事人当时的经历,而本次放映的内容则着重于事情过去几十年后,曾经的受害者的现在的生活。

通过对阿婆的背景介绍,观众们留意到被“选”为加害对象的受害者中,许多是原本在村子里便“无依无靠”的妇女,比如失去亲人或丈夫的妇女,由此引出了详细的讨论。

在导演以及相关研究者的分享下,大家了解到当时“被日军带走”这一概念中,还有村民在被日军威胁后,为自保而不得已“献出”妇女的情况。而被“献出”的对象,则很可能是当时环境中相对不具有话语权的,无所“依靠”的年轻妇女。

对于愿意作为证人参与诉讼的阿婆来说,诉讼过程也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最终,日本最高裁认定二战中日军对性暴力受害者实施的暴力行为及其恶劣性,但以中日联合声明第五项(放弃战争赔偿)为借口,否认政府的赔偿责任,仅将性暴力视为日军中的个体对受害国中的平民个体的加害。

诉讼结果反映出与父权紧密相关的当代国家体制(“民族国家”,nation-state)、以及基于国家政体的法律在性暴力问题前的无力。

海南的阿婆们虽然没能通过法律途径获得理想的结果,但她们勇敢参与诉讼的姿态被记录下来。在陌生的异国,面对外国记者、工作人员、以及作为国家的“日本”这个对她们的过去留下创痛的象征,身体状况欠佳的阿婆选择为自己、以及有同样遭遇的人发声的模样打动了许多观众。

阿婆们的勇敢姿态与“耻辱”一词相距甚远。关于“耻辱”一词,二战时期日军性暴力受害者的研究者金一虹(2012)认为,被认为是“耻辱”的不该是受害者,应该是加害者,以及无法制止类似性暴力的人类社会。由于刊登此观点的中文网站已关闭,在下篇中简单引用介绍金一虹(2012)“艰难一站——日军性暴力图片展在南京的受挫与反思”一文,考察中文世界报道“慰安妇”议题时缺失的视角并强调连带的重要性。

下篇:【中文感想】民族主义视角下“慰安妇”之“耻”?(下)相关文献介绍

Follow me!

コメントを残す

メールアドレスが公開され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